新闻中心

王琳琳教授:ctDNA清零预示100% ORR,伊鲁阿克联合放化疗为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NSCLC患者带来精准管理新路径

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长期面临治疗瓶颈,尤其在驱动基因阳性人群中,传统治疗模式难以满足个体化需求。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向局晚期前移,ALK-TKI联合放化疗的探索备受关注。山东省肿瘤医院王琳琳教授深度解读其团队在2025年ASTRO大会公布的INNOVATION研究生物标志物分析成果。从“ALK融合分型”到”ctDNA动态清零”,从“100% ORR”到“早期复发预警”,这项研究不仅验证了伊鲁阿克在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的卓越疗效与安全性,更构建了“分型+MRD(基于ctDNA)”双预测体系,为ALK阳性肺癌全程精准管理提供了关键证据。世和基因为本研究提供高通量测序服务。


专家简介


王琳琳教授

王琳琳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肿瘤临床学院 副院长

  • 山东省肿瘤医院 保健办公室主任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抗癌协会第二届青年理事会常委理事

  •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肺癌学组委员

  •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青年理事会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学会姑息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抗癌协会肺癌分会副主任委员

  • 山东省医师协会肿瘤免疫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


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NSCLC的破局之道:INNOVATION研究生物标志物深度解析


Q1:王教授您好,您在2025 ASTRO大会上报告了伊鲁阿克联合放化疗在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的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能否请您介绍这项研究的设计初衷和主要结论?


王琳琳教授:这项分析基于INNOVATION研究(NCT05351320)中15例ALK阳性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系列血浆样本,旨在探索预测伊鲁阿克联合放化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重点关注ALK融合变异类型、共突变状态及ctDNA动态变化。


研究采用固定MRD Panel(覆盖2,365个癌症相关基因)对基线、诱导治疗后、放化疗后及维持治疗期间的样本进行深度测序。疗效评估依据RECIST 1.1标准。


主要结论有三点:

第一、ALK融合类型与疗效高度相关:在13例EML4-ALK融合患者中(以V1/V3为主),ORR (客观缓解率)达100%;而1例携带新型MTHFD1L-ALK融合的患者仅获疾病稳定(SD),并伴有PI3K/NRF2通路共突变及高肿瘤突变负荷(TMB);另1例融合类型未明者获SD;

第二、ctDNA动态变化是强有力的疗效预测因子:在10例有基线ctDNA数据的患者中,8例(80%)为ctDNA基线阳性;其中6例(75%)在治疗过程中实现ctDNA清零,这6例患者全部达到PR;而未实现ctDNA清除的2例患者中,仅1例缓解;

第三、ctDNA持续阳性可能预警早期复发:1例治疗期间ctDNA持续阳性的患者,在8.3个月时出现疾病进展。这些结果表明,ALK融合亚型分型联合ctDNA动态监测,可构建“分型+MRD”双预测体系,为个体化治疗决策提供早期、动态、精准的依据。


从安全性到疗效一致性:伊鲁阿克在局晚期展现独特优势


Q2:王教授您好,伊鲁阿克在ALK阳性NSCLC治疗中正从晚期向局晚期拓展。从您团队去年ASTRO公布的INNOVATION研究初步数据,到今年的生物标志物深度分析,伊鲁阿克在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NSCLC患者中展现出哪些独特优势?


王琳琳教授:INNOVATION研究是我们团队针对不可切除Ⅲ期ALK阳性 NSCLC患者治疗开展的一项前瞻性探索,其价值正通过连续两年ASTRO大会逐步展现。


2024年ASTRO公布了Part 1的初步结果17例ALK阳性患者在接受根治性放化疗(CRT)后,采用伊鲁阿克180 mg/天进行巩固治疗。在随访17.7个月的情况下,客观缓解率(ORR)达86%(7/8)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PFS)为100%,中位PFS尚未达到。尤为关键的是,未发生任何≥3级药物相关性肺炎,也无患者因肺毒性停药或减量,充分验证了伊鲁阿克与放疗联用的安全性可控


在此坚实基础上,2025年ASTRO进一步公布了生物标志物扩展分析2,聚焦15例ALK阳性患者,不仅验证了疗效的可重复性,更探索了预测因子。研究纳入两类治疗模式:9例采用“伊鲁阿克诱导→CRT→伊鲁阿克维持巩固”的三阶段整合策略,6例沿用Part 1的“CRT后巩固”模式。结果显示:在15例患者中,13例(86.7%)为EML4-ALK融合(最常见的ALK融合为EML4-ALK V1和V3变体),所有EML4-ALK融合患者ORR达100%,提示伊鲁阿克具有广谱抗ALK融合的活性


走向动态干预:分型+MRD体系引领精准肿瘤管理新范式


Q3:王教授您好,基于 “ctDNA 清除预测疗效、动态监测预警复发” 的核心结论,在“分型 + MRD(基于ctDNA)” 双预测体系。您认为这一策略如何融入ALK阳性肺癌患者的全程管理?未来是否有望推广至其他驱动基因阳性肿瘤,推动更广泛的精准动态干预模式?


王琳琳教授: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当前肺癌精准治疗的一个关键转折点——我们正从“看影像、等进展”的被动模式,逐步转向“看分子、主动干预”的动态管理。


对于ALK阳性肺癌患者来说,融合类型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分层因素。比如EML4-ALK的不同变体,在疾病行为和药物敏感性上可能存在差异。再结合治疗过程中ctDNA的动态变化——比如是否在治疗早期就实现清除、清除后是否再次出现——我们就有可能在影像学还“风平浪静”的时候,提前判断哪些患者真正获得了深度缓解,哪些人其实仍有残留病灶、存在早期复发风险。

这种“分型 + MRD”的双维度思路,完全可以贯穿ALK阳性肺癌的整个治疗旅程:

在可手术的早中期患者中,MRD检测或许能帮助我们判断新辅助治疗是否足够、何时手术最合适,以及术后是否需要辅助治疗;

在不可切除的局晚期患者中,它可能指导我们是否需要延长巩固治疗、或者在合适时机加入局部干预;

即使到了晚期阶段,MRD检测也能帮助识别那些看似稳定但分子层面已有“风吹草动”的患者,从而更早调整治疗策略。


总的来说,先明确驱动类型,再通过高灵敏度的液体活检动态追踪MRD。未来,我们或许可以不再用“一线、二线、三线”这样线性的思路去管理患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分子画像和MRD状态,实时调整治疗强度和组合——该强化时强化,该减量时减量,甚至在MRD清零后尝试阶段性停药。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MRD检测的标准化、临床验证的充分性,以及干预策略的循证支持。目前我们还在积累证据的早期阶段,但方向已经非常清晰:以驱动基因为锚点,以MRD检测为罗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动态化、治愈导向的肿瘤管理。从ALK阳性肺癌出发,我们正在探索一条通往“治愈导向”精准管理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 Wang LL, Zou B, Zhou HY, et al. Preliminary safety and efficacy of iruplinalkib after chemoradiotherapy (CRT) in ALK/ROS1-positive unresectable NSCLC: Part 1 results from the INNOVATION study. 2024 ELCC, Abstract 144P.
2. Wang L, Zou B, Zhou H, et al. Biomarker Analysis of Iruplinalkib Combined with Chemoradiotherapy in ALK+ Unresectable Stage III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2025 ASTRO, Poster 70544 FL006-IIT-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