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肺癌术后担心复发?术后还需要继续治疗吗?

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发布数据显示,我国肺癌新发癌症人数为82.8万。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手术治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对于Ⅰ期、Ⅱ期和部分Ⅲ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人群,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最佳治疗选择。然而,据最新数据报道,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5年总体复发率仍有20.1%,其中局部及远处转移导致的复发占比82%[1]


手术后依然存在复发的可能,如何才能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呢?今天我们来说说术后管理之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是什么?什么样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治疗呢?


肿瘤精准诊疗



01

什么是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通常指的是在手术后给予的治疗,以消灭体内残余的肿瘤细胞,从而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辅助治疗的方式主要有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


肿瘤复发转移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在围术期辅助治疗中的数据十分亮眼,ADAURA研究证实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相比对照组可降低51%的死亡风险(HR=0.49),5年生存率绝对值提高近10%(87.6%/77.7%)[2];IMpower010研究证明,阿替利珠单抗辅助免疫治疗可为患者带来长生存获益,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耐受性[3]。阿替利珠单抗目前已获批早期NSCLC辅助治疗适应证并获得CSCO指南的Ⅰ级推荐,其临床可及性亦得到大幅度提升。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围术期的应用,将会给肺癌患者带来更好的生存获益。


02

如何判断


术后要不要做辅助治疗?


1. 看分期

分期是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也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参数。一般来说,分期越晚,复发风险越高。根据《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版》推荐,II-III期患者建议术后进行辅助治疗。与此同时,II-III期非鳞癌推荐进行EGFR突变检测,指导辅助靶向治疗。Ⅰ期患者不常规推荐进行辅助治疗,需要结合患者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4]


2. 看手术之后切缘阴阳性

手术后,切下来的肿瘤切缘组织会送到病理科检验,评估肿瘤切除术后肿瘤残留状况。以肿瘤完全切除(R0)、显微镜下残留(R1)和肿瘤肉眼残留(R2)表示。如果手术为R0切除,通常认为复发风险较低,术后一般以观察为主。反之R1或R2切除,复发风险较高,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或手术联合辅助治疗[5]


肿瘤切缘组织


3. 看临床高危因素

临床高危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低分化肿瘤(包括神经内分泌肿瘤但不包括分化良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脉管侵犯、脏层胸膜侵犯、气腔内播散、姑息性切除等。携带高危因素患者,即使为R0切除,也推荐进行辅助治疗。


4. 看微小病灶残留(MRD)

在常见的临床高危因素外,临床专家们正在探索更加精准的复发风险指数,MRD是目前术后复发风险评估中备受关注的指标。MRD检测,通过从分子层面捕捉肿瘤残留信号,比传统病理学或影像学更加灵敏。研究数据显示,肺癌中,MRD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显著高于阴性患者。不仅如此,辅助治疗后的MRD阴阳性状态可对治疗疗效进行评估和监测[6](术宁UltraTM产品)


肿瘤MRD监测


综上,NSCLC患者术后在决定辅助治疗时,以上因素需要综合评估整体考量。


肿瘤术后评估

引自灯塔肿瘤医生平台


对抗癌症,尤其是肺癌,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肺癌手术后是否需要继续治疗,必须考虑病情和个人身体状况。在专业临床医生的指导下,我们需要科学评估并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不论是否选择接受辅助治疗,术后的定期检查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对身体状况的持续管理和监测,我们可以有效预防治疗的延误,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Ann Thorac Surg. 2023 Oct;116(4):684-692.

2、Tsuboi M, Herbst RS, John T, et al: Overall survival with osimertinib in resected EGFR-mutated NSCLC. N Engl J Med 10.1056/NEJMoa2304594 [epub ahead of print on June 4, 2023.

3、H. Wakelee, N. Altorki, E. Felip, er al. IMpower010:Overall Survival Interim Analysis of a Phase III Study of Atezolizumab vs Best Supportive Care in Resected NSCLC. 2022 WCLC, PL03.09.

4、《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3版》

5、《中华医学会肺癌临床诊疗指南(2023版)》.Natl Med J China, July 18, 2023, Vol. 103, No. 27

6、Bin Qiu, Wei Guo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volume 12, Article number: 6770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