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1 ASH】黄慧强教授团队重大研究成果集中展出,世和液体活检指导淋巴瘤精准用药


美国血液学学会(ASH)年会是全球血液学领域最大最全面的涵盖恶性与非恶性血液病学的国际盛会,2021年第63届ASH年会于12月11-14日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中山大学肿瘤医院黄慧强教授团队的四项淋巴瘤临床研究,分别以一篇oral(大会发言)和三篇poster(壁报展示)在本届ASH年会上汇报,世和基因参与其中两项研究的NGS检测工作,探索ctDNA检测在淋巴瘤治疗过程中的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价值。


研究1: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序贯P-GemOx方案治疗初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研究背景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020年ASH会议上黄慧强教授团队首次口头报道了SCENT研究结果(摘要号644),证实信迪利单抗(PD-1抗体)联合西达本胺(组蛋白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复发或难治ENKTL患者中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基于SCENT研究的结果,该团队开始在初治ENKTL中探究非化疗方案“信迪利单抗联合西达本胺(SC)”作为初治患者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同时嵌入NGS检测,对患者血浆ctDNA进行动态监测,探究ENKTL的突变图谱,治疗疗效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及ctDNA检测在治疗中的潜在临床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纳入符合条件的初诊ENKTL患者。研究方案如图1所示,血浆动态ctDNA通过世和基因淋巴瘤NGS panel进行检测和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分别是SC结束后和全程治疗结束后的有效率(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DOR、PFS、OS、安全性及生物标志物。


图1 研究方案流程图


研究结果


SC序贯P-GemOx方案有效率高,有效维持时间长


该研究共计纳入30例符合条件的患者。20例I-II期患者经过SC方案诱导治疗后,ORR达到75%(15/20),诱导结束后,ORR高达100%,其中CR率为90%。联合放疗后,95%(19/20)患者达到CR。10例 III-IV期患者经过SC方案诱导治疗后,ORR达到50%(5/10)。7例患者(PR+SD)后续接受了P-GemOx方案化疗,ORR为100%(7/7)。其中,早期和晚期患者中分别有15例(75%)和1例(10%)未接受P-GemOx方案化疗。 中位随访11.8个月(0.3-27.3月),全组2年OS率为88.6 ± 6.2%,2年PFS率为82.4 ± 8.5%。研究结果表明PD1联合西达本胺在NK/T淋巴瘤的初始治疗中显示出不俗的疗效。


NK/T淋巴瘤治疗前外周血ctDNA基因图谱和疗效相关性


治疗前ctDNA结果检测结果显示ENKTL中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STAT3(47.1%)、BCOR(23.5%)、TP53(23.5%)。ECOG(p=0.02)、PINK-E(p=0.04)和RAD21(p=0.001)等和PFS显著相关,TP53(p=0.04)、EP300(p=0.04)和RAD21(p=0.007)等和OS显著相关。


NK/T淋巴瘤治疗前外周血ctDNA基因图谱


外周血ctDNA动态监测NK/T淋巴瘤MRD


2020年ASH会议上黄教授汇报的SCENT研究中,复发难治NK/T淋巴瘤患者接受SC治疗后ctDNA清零的患者PFS和OS都显著优于ctDNA阳性的患者。本研究中则分析了21例NK/T淋巴瘤一线接受SC序贯P-GemOx方案患者血浆ctDNA动态变化,11例PET-CT评估为CR的患者ctDNA均达到清零,提示研究方案带来分子水平的深度缓解,其中5例患者在治疗后第一次检测时即达到清零,4例患者第二次检测时仍显示ctDNA阳性,而在后续的监测点中清零,这些患者影像学疗效评估均为CR。有一例患者(0137)接受SC方案后连续3次ctDNA检测均能看到肿瘤来源的变异,但影像学评估为CR,ctDNA可能比影像更加敏感地反映肿瘤残余的情况,研究中还有10例患者影像学疗效评估为PR、SD及PD,ctDNA多点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研究结果总体初步展现了ctDNA检测对初治ENKTL患者治疗响应和预后评估的积极作用,也期待更多的深入研究数据。


、

1例影像CR,ctDNA持续阳性NK/T淋巴瘤动态监测结果


研究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非化疗”方案在初治ENKTL中是可行的,并且安全性良好,有效减少了化疗的毒性。这一研究为未来初治ENKT的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念。此外,ctDNA动态监测在深度缓解及疗效预后评估方面初步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研究2:ctDNA动态监测初步提示大剂量甲氨蝶呤联合伊布替尼、替莫唑胺(MIT方案)在初治原发中枢淋巴瘤中的临床良好治疗效果(壁报展示)


研究背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生存期短。大剂量甲氨蝶呤单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疗效欠佳,有效缓解时间短且响应率低。亟需探索更有效的方案提高初治PCNSL的疗效。黄慧强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非随机、多中心的II期前瞻性临床研究,旨在探讨MIT方案【大剂量甲氨蝶呤(Methotrexate)联合伊布替尼(Ibrutinib)和替莫唑胺(Temozolomide)】治疗初治PCNSL的疗效。研究中同时嵌入了NGS检测,并对患者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浆ctDNA进行动态监测,探究PCNSL的突变图谱及ctDNA检测在治疗中的提示作用。


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共纳入9名初诊PCNSL患者,中位年龄50岁,男性患者6例;1例患者同时出现眼和脑侵犯。MIT方案诱导治疗6个疗程,每2个疗程通过脑MRI、FDG-PET和脑脊液检查评估治疗反应。所有样本均采用世和基因淋巴瘤NGS panel检测, MIT治疗期间收集了4例患者(其中3例CR)连续的脑脊液和血浆样本进行ctDNA动态监测。


研究结果


初治PCNSL患者接受MIT方案ctDNA动态监测结果与临床疗效吻合


截止目前,9例患者中有8例达到CR,有1例在2个疗程治疗后因病情进展而退出,MIT治疗的总有效率达88.9%。中位随访时间7个月,1年PFS为88.9%,OS为100%。治疗中血液学毒性较轻,最常见的是贫血。非血液学不良事件均为1-2级。提示初治PCNSL患者接受MIT方案安全可控。


NGS检测基线组织或血浆/脑脊液ctDNA结果显示了9例PCNSL的突变图谱,与既往文献报道相似,PCNSL基因组特征主要是B细胞受体和 NF-kB通路基因变异。9例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PIM1(88.9%,8/9),MYD88(88.9%,8/9)、其次是HIST1H1E(66.7%,6/9)和CD79B(66.7%, 6/9);44.4% (9例患者中的4例)有CDKN2A 拷贝数丢失。


4例患者治疗过程中进行了血浆或脑脊液动态监测:其中3例CR(#1,#3,#4)患者ctDNA动态监测在1到2个疗程治疗后持续清零,与临床FDG-PET评估相一致。未获得CR且出现进展患者(#2)治疗2周期PD出组,脑脊液ctDNA监测持续呈阳性。


提示ctDNA动态监测与临床疗效高度吻合。


研究结论


MIT方案诱导治疗对初诊PCNSL患者疗效高且安全性良好;3例CR患者在MIT治疗1个疗程后脑脊液/血浆中ctDNA变为阴性,与影像学疗效评估结果相似,表明ctDNA检测能够比较客观反映PCNSL患者的肿瘤负荷和临床疗效。



研究亮点


黄慧强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将ctDNA动态监测嵌入淋巴系统肿瘤两项临床研究中,初步证实了ctDNA动态监测在临床试验药物疗效评估中的价值,为分子时代新型药物临床试验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特别感谢:高岩博士,王潇潇副教授和各位同事!